比特幣一直都有一眾懷疑論者,他們就和那些堅定的比特幣擁躉一樣,無論市場上傳來何種信息,他們都堅持自己的立場。懷疑論者堅持認為比特幣除了是龐氏騙局泡沫、沒有任何內在價值或效用之外,還是浪費能源給全球帶來環境災難的催化劑。
在埃隆-馬斯克宣布特斯拉購買了價值15億美元的BTC作為保護現金儲備抵禦通貨膨脹的方式後不久,懷疑論者稱此舉增加了該公司的碳足跡,以至於違背了其加速採用可再生能源的使命。
比特幣耗費大量電力固然是事實,但這是否屬於能源浪費,還有待商榷。
為什麼比特幣的電力消耗如此之大?
比特幣使我們能夠直接進行點對點支付,而不必依賴中央當局作為驗證交易的中介。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用一個開放的獨立用戶網絡(稱為 “礦工”)取代了支付中介,這些礦工競爭驗證交易,任何交易都需要多數人同意才能被批准。
礦工們競相解決的複雜計算數學問題使交易得以執行。這些問題非常複雜,即使是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計算機也很難解決。計算機解決其中一個問題所需要的運氣和工作,就等於礦工挖礦付出的努力。正確的機會大約是13萬億分之一。其他競爭失敗的礦工在過程中的付出就只是在浪費能源。
這需要大量的能源,也會浪費大量的能量,而且這完全是設計好的。因為交易需要達成共識才能上賬,如果違背其他礦工的同意,用虛假交易來欺騙系統,需要巨大的計算能力,使得欺詐變得不划算。
那麼目前整個比特幣生態系統需要多少能源呢?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,它每年消耗約121.36太瓦時(TWh)–僅高於阿根廷的年耗電量,但低於瑞典。這看起來可能很有意思,但卻沒有告訴你:阿根廷有4,500萬人口,而瑞典只有1,000萬人口,卻消耗更多的電力。你可以在這兩個國家之間進行比較,但比特幣介於兩者之間的事實並不能說明什麼。比特幣代表的是一個新的全球金融體系,而不是一個國家的經濟。
也許我們不應該只著眼於量,而應該多看看質。
電力從何而來
開特斯拉並不是天生就對環境更好。這一切都取決於電力在源頭上是如何產生的–比如說,用煤電驅動,對於獲得可持續性發展並沒有什麼作用。埃隆自己解釋說,隨著時間的推移,特斯拉將“變得更加綠色”,因為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多地取代我們今天更有害的發電方式。
從本質上講,當我們審視全球範圍內比特幣所消耗的能源,尤其是電力的產生方式時,我們也應該採取同樣的觀點。雖然很多數據都是基於估計,但有人認為,接近75%的比特幣挖礦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燃料的。
冰島還是很受比特幣礦工歡迎的,很多電力都是利用可再生的地熱資源來發電,而地熱資源的碳排放量也比燃煤或燃氣電廠低很多。加拿大使用水力發電佔其電力的59%,在加密友好的魁北克省,95%的電力是水力發電。
中國是最大的比特幣挖礦市場,目前使用的主要是燃煤電廠,明顯不是清潔能源。雖然,大部分礦場所在的四川省擁有過剩的水電能力。此外,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大力投資升級經濟基礎設施,以更多地依賴可再生能源,計劃到2030年在全國範圍內將可再生能源購電的最低比例提高到40%。
總的來說,如果世界各國政府一起行動起來,隨著世界對正確的基礎設施進行更多投資,並製定政策,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續實踐為全球經濟提供動力,隨著時間的推移,比特幣實際上將“變得更加綠色”。當然,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,它將對更多的人產生積極的影響,而不僅僅是比特幣的開採,這種巨大的轉變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有意義的程度。
與此同時,比特幣挖礦行業的一些參與者正在自行開發創新方法,以某種方式減少能源浪費。例如,Upstream Data創始人Steve Barbour在加拿大的油田上經營著比特幣礦場,這些礦場的設計是為了消耗掉油井浪費的能源。 Upstream Data沒有使用被石油公司認為不經濟的甲烷,而是利用潛在資源賺取比特幣。
這一切的意義何在
可以說,大多數關於比特幣挖礦破壞環境的報導基本上都是誇大其詞。挖礦對環境的影響更多的是與礦工所在國家的能源政策有關。而現在我們知道了比特幣為什麼需要能源,用了多少能源,又是如何產生的,我們就可以考慮比特幣是不是浪費了。這取決於你認為比特幣的價值有多大。
有了比特幣,我們就有了創造一個新的替代性金融體系的工具,這個體係由個人控制,由技術管理,而不是門衛和中央當局。它可以改變世界運作的方式,當然,這需要一些能源支持。
當然,人們也可以完全不重視比特幣所代表的意義,但可持續發展的說法是空洞的。同樣的道理,除非一個國家生產的絕大部分能源已經使用可持續的做法產生,否則大家都不應該購買電動汽車。
而我們都知道,一場根本性的變革是不可能通過坐等別人把一切都做好來實現的。
關於作者
Joe Caselin致力於發現和發掘那些默默無聞卻偉大的思想火花。他曾與多家初創公司合作,其中包括加密交易所、DeFi項目、數字銀行和交易平台,幫助他們建立植根於團隊初心的品牌。 Joe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在寫作上,如果他沒在寫作,那他一定是在審閱自己剛剛寫完的作品。